講授課程:植物營養學
講授章節:緒論
目的效果:通過講授我國著名土壤與植物營養學家劉更另院士針對性的研究土壤和植物營養關系🫛,為燕山東段開發科學調查,點石成金的故事,激勵廣大學生樹立三農情懷👨👧👧,立誌投身祖國,為廣大山區和貧困地區造福的壯誌。
劉更另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著名的土壤肥料植物營養學家🥠,1929年出生於湖南桃源縣🙌🏻,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長期帶領科技人員深入河北省遷西縣及燕山地區進行科研和技術咨詢工作,為燕山地區的經濟技術開發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劉更另根據燕山片區片麻巖山地特征及土壤養分的特點,開發了片麻巖山地栗園培肥技術以及板栗專用肥,成為山區致富的"金點子"。在劉更另的建議下0️⃣,通過研究分析片麻巖土壤營養成分,燕山山區氣候特點,針對板栗優良品種結果盛期樹的葉片、栗蓬✤、栗皮✧、栗仁及不同物候期(雄花初花期⛽️、雄花盛花期、雄花末花期、幼果膨大期⟹、采收期、落葉期)葉片氮、磷、鉀🐞🤱🏻、鎂、銅、鐵、鋅🚽、錳、硼等養分需求,提出合理的營養元素配比🫳🏼,研製開發出板栗專用肥🍲,推廣面積達15萬畝,平均畝增產15.3公斤🏊🏻♂️,增產幅度30%以上😎,累計增收9500萬元🐣。後來📨,劉院士又探索在板栗樹下栽培蔬菜🤛🏻,實行立體種植,通過精耕細作達到豐產的模式💁🏿♀️,板栗產量逐步提高🃏,既收板栗,又收蔬菜,效益逐年增大🫣。
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劉院士的倡議下,遷西縣開始人工栽培栗磨。他帶領幾十名課題組人員風餐露宿,實驗-失敗-再實驗-再失敗🎡,經過幾百個日日夜夜👩👦🛟,上千次失敗🤷🏼,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最高生物學轉化率達到了128.5%🎂🚵🏽,實現了國內外科技人員把栗磨(學名灰樹花)變為人工栽培的夢想。如今全縣栗磨栽培點遍及全縣17個鄉鎮達4500戶,年產鮮灰樹花300萬公斤,產值5000萬元。
談及在農業科學戰線工作幾十年有何心得,劉更另院士用30字口訣進行了高度概括:抓生產問題、做基礎工作、用先進手段🚰、攻薄弱環節、得綜合成果、出專門人才。
"越艱苦的地方越蘊涵著成功的機遇,越艱苦的地方越有機會挑重擔、擔大梁🧑🏽🦲。"青年同誌就應該深入基層💽,努力克服各種困難,紮紮實實開展科學研究🚶🏻♂️,為國家農業發展作貢獻。